水裡來、火裡去,造就茶香靈魂
茶樹生長的風土環境、種植方式決定了茶葉的 DNA,製程就像是後天教育,造就了茶香與滋味的方向,讓茶葉擁有獨特的個性。
要做出香氣濃郁的茶可以從兩方面下手,一是發酵程度要高,二是烘焙程度要高。這兩種方式都可以激起茶葉中的香氣因子的化學反應,當發酵程度或烘焙溫度越高,越能形成劇烈的化學反應。
水分散失啟動茶葉活化開關,釋放香氣因子
人體有 70% 是水組成的,同樣的,水在茶葉組成中也扮演重要角色。茶葉唯有在水份開始消失到達一定的程度後,香氣生成之旅就像扣了的扳機鳴槍起跑,喚醒茶葉中的多酚氧化酶,在氧化水解過程開始釋放原來藏在茶葉中的茶香因子,活化香氣分子的化學組合。
水分消失與發酵程度有很大的關係,紅茶、烏龍茶、綠茶的生成,各需要不同的水分消失率來啟動,例如綠茶只需要一些些氧化,水分消失 15- 20% 就能進行下一製程,保有原來茶葉的味道。紅茶則需要高水分消失率,透過非常多活性多酚氧化酶達到劇烈氧化,讓茶中的胺基酸和醣全部結合在一起,變成超濃的滋味與香氣。
這過程如同水果熟成,綠色的香蕉吃起來就生澀、沒有太多味道;但放久了後因為氧化漸成為熟透的香蕉,開始散發出果香的味道。
水分消失可以決定茶風味的方向,但是細部的香氣,需要後續的揉捻等製程來決定。這中間可以混搭出很多不同滋味與香氣的組合,例如利用與烏龍茶相同的水分消失率,卻用不同的製程方式做出綠茶的滋味,成為很像綠茶的烏龍茶,或是用高水分消失率搭配綠茶的製程,作出有綠茶風味的紅茶。
與溫度和時間的賽跑,烘焙創造出千變萬化細製茶香
除了發酵程度,烘焙是另一種提高茶香層次的途徑。當喝到焦香味非常重的綠茶時,發現這茶並不走發酵的路徑去發展香氣,而是用烘焙累積在高溫下才會產生的焦香。日本的焙茶即是此例,最終風味可能很像,但是香氣發展路徑卻有很大的不同。
然而,茶葉不像咖啡豆具有油脂,在烘焙的過程中過與不及都沒法激盪出迷人的焦香味。若烘焙不夠,喝起來可能就像是捏著鼻子喝著極淺焙的咖啡,只有澀味卻沒有一點香氣。若烘焙過了頭,就像是煮飯時燒焦了菜,所有食材碳化,用水沖泡只是清水變黑,沒有茶香。
因此,在烘焙製茶上很需要能夠精準掌握溫度、烘焙時間、均勻受熱的儀器設備與純熟技術,在短時間 20- 30 分鐘內利用高溫激發茶的香氣,卻不破壞茶原有的滋味。傳統碳焙窯雖可以提供瞬間高溫的烘焙環境,但設備耗能且單位時間產量低,已被熱風烘焙機取代。然而熱風烘焙機畢竟是拿來長時間低溫乾燥茶葉使用,提供的熱功率(kW)低,無法模擬出如同咖啡烘焙所需的瞬間高熱環境。
在現有設備都不符合需求下,開蘭茶秉持著科學製茶的精神,找尋適合的設備改良,打造蓄熱力如鑄鐵鍋般強的設備,加裝熱感應儀與紅外線溫度計等各式儀器,自製成為遠紅外線烘焙機,烘焙溫度可達 150- 300°C,單位時間產量約為碳焙窯的 10 倍,高熱能輸出是一般熱風烘焙機的6到7倍。且所有儀器都配合快節奏的烘焙,以熱感應儀每十秒測量溫度,掌握升溫速度,達到熱風烘焙機沒有的極深烘焙香氣滋味。
煙霧瀰漫的煙燻效果,不怕的人才能做到
把茶葉放進遠紅外線烘焙機中大約 20 秒內,就可以聞到茶散發的果香味,這通常是用熱風乾燥機一、兩個小時後才會聞到的香味。當茶葉表面溫度到達了發煙點 160°C 後,整個製茶廠就會被滿滿的煙霧占滿,幾乎看不見茶葉。
高溫下產生的煙霧,就如同製作煙燻火腿時,利用煙燻的方式增加茶的香氣。充滿焦糖的煙燻味不僅讓茶香更濃郁,氣體轉為液體下降覆蓋,即使在我離開製茶廠後仍黏附在我的身上,類似焦糖瑪琪朵的香氣。
從小就跟著爸爸做實驗的經驗,讓我不害怕這煙霧瀰漫的環境,尤其在烘焙的最後五到十分鐘的關鍵時刻,我仍要頻繁地測量溫度。每秒的溫度上升率都會決定茶的最終滋味是像焦糖味,還是如同動物脂肪的香氣,必須要能冷靜不害怕的做出精準判斷。若是沒掌握好溫度,很可能讓茶葉碳化,瞬間香氣與滋味都歸零。
在精準測量溫度下,更加需要純熟的技術與膽識來完成香氣養成的最後一哩路。若單位溫度上升率太快,就需要調整熱源或者是讓茶葉多接觸空氣來冷卻,讓溫度維持在線性上升。一般製茶者不會接觸到的深度烘焙製程,透過科學量測加上不害怕高溫、煙霧的實驗累積,才能穩定地賦予獨特茶香靈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