製茶需文武雙全,好奇心始終不墜

 

傳統製茶講求經驗累積,經驗老道的製茶師傅只要一如門,看一下戶外天氣、日照、雲的變化,摸一下茶葉感受葉子的厚薄、呼吸一口空氣,就能在腦中自動計算出如何調整製茶過程,保持茶的成品風味。

從科學製茶的角度,從茶的栽培、採摘、製程等各環節都需要物理、化學、生物等基本知識。這些基本知識製茶不僅是經驗的傳承,還包括以科學為基礎的研究,例如從原料開始就要去思考「該下什麼肥料?」、「什麼天氣種什麼樣的茶?」、「什麼樣的製程會讓茶葉產出什麼樣的化學物質?」等等茶學知識,從中去精準掌握茶的品質、精緻化茶的風味,甚至更一步創造出茶的新風味。

科學為底的製茶過程不容馬虎

有了茶的基礎科學知識,製茶設備對於製茶師來說如同畫筆之於畫家,如何善用每一項設備達到理想的茶品,是科學角度製茶基本功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

例如炒菁過程中,將茶菁放入圓筒炒菁機內,將茶葉炒熟。傳統的炒菁機可能就只有單純的溫度控制、溫度感測器、轉速控制器,把溫度感測器架在圓筒中固定的地方,只要感測到桶內溫度到了就停止加熱,但這種測溫方式測到的往往是筒內空氣溫度或桶子本身的溫度。

以科學精神為本的炒菁流程,會需要更多遠紅外線測溫儀器,嚴謹確認炒菁機內茶葉本身的溫度有達到炒熟茶葉的標準溫度,就像炒菜要確認菜有沒有熟,要檢查的一定是菜的本身,不是只要確認油鍋有沒有熱就好。利用熱像儀,很快就可以得知滾筒內前後中的溫度是否各有不同,進一步去調整加熱的火源達到平均加熱,不然很容易做出殺菁不均勻的茶葉。

對於製茶設備的要求,也反映出製茶的心態。若只憑感覺、目測、觸感,但缺乏實事求是的數據檢測,會讓茶品品質變得很不穩定。


好奇、開放的心跨界取材,創出茶的新風味

科學製茶沒有傳統包袱,時時對新知識、新技術保有好奇心、開放的態度去認識和了解,甚至是跨界取材解決方案,往往都能從中獲取開創茶葉新風味的靈感。

例如在看葡萄酒相關產業的論文中,發現使用紫外線燈降低丹寧苦澀味是很成熟的做法,其實是可以連結應用到製茶中的日曬過程。這樣的跨界取材,都是本著想要讓茶變得更善更美的初衷,自然而然會去找尋解決方案,持續透過實驗去驗證這些未知的可能。


Tea Alchemist Andy

安迪的茶山實驗室

科學實驗為介質、愛茶熱忱為薪、追求真理不懈的態度為火,燃出大自然茶香底蘊,薪火相傳展開茶風味地圖,發現茶香新大陸。






 
Tea Alchemist